艺术学院 “江南诗,画浙景”——浙江外国语学院赴嵊州小分队:
学生姓名:23艺科1班苏宏业 23艺科1班万陈尚 23艺科1班柴一洲 23艺科1班俞哲 23艺科1班应鸣朗 23艺科2班朱雨晨 23艺科2班黄琛哲 23艺科4班冯康 23艺科4班陈泽远
指导老师:张莹(讲师) 金心炜(讲师)
沿着细雨润湿的崇仁古镇青石板路向前走,当队员们推开玉山公祠厚重的木门时,一股肃穆之气迎面而来。这座始建于清代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以恢弘建筑和精美三雕闻名,更在梁柱砖石间深藏着跨越六百年的廉洁密码。

方正格局筑廉基
穿过仪门,三进两天井的严整布局豁然眼前。"这种中轴对称、毫无遮掩的建筑形制,正是古人'行止有度'的生动体现。"作为解说的裘氏后人解释道。队员们发现,议事厅地面由三百六十五块青石严丝合缝铺就,历经两个世纪踩踏仍平整如初。"这就像我们做人做事,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队员小林蹲身触摸石缝时感慨道。更令人称奇的是,天井四角排水沟暗合"四水归堂"之制,雨水汇聚中央明沟排出,寓意"财归正道"。

三雕不语说廉训
在裘氏后人的指引下,队员们细辨那些惊艳时光的雕刻艺术。门枕石上石狮鬃毛如钢针般根根分明,双目炯炯似能洞穿人心;梁枋间的莲花浮雕,花瓣层叠分明,花心却纤尘不染;最引人深思的是那些看似普通的白菜雕饰——叶片舒展如翡翠,根部泥土却被刻意雕成铜钱状。"这是告诫后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队长苏宏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戏台藻井的斗拱结构更是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力,108组构件环环相扣,36对梁柱重重相连,恰似"法度如拱,失一则倾"。

空间秩序载廉规
步入供奉祖先的正厅,檀香氤氲中可见"救民疾苦"金匾高悬。队员们注意到,虽然祠堂严格区分尊卑位序,但每位族人的座位都采用相同材质、相同工艺的楠木圈椅。"这体现了'职位有高低,人格皆平等'的家训。"指导老师张莹解释道。正厅中央的祖先牌位区一尘不染,香案上摆放着记录族人功过的"功过簿"。正所谓“自省为根,薄记为用”,“功过薄”是尺,是校准自身行为的工具,它时刻提醒着后人要"日三省吾身"。

古今对话启新思
在孝义堂前,队员们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展开深入交流。我们惊叹于先人奇思构想的同时,也明白这些建筑密码需要被更多人读懂。在返程的大巴上,队员们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将这份文化遗产转化为面向国际观众的视觉叙事。青石板上留下的脚印很快会被雨水冲刷,但凝结在砖木间的东方智慧和廉洁文化的民族魂却已深深铸入学子心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次探寻廉洁文化基因的实践收获,必将与当今潮流相结合,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国内甚至是国外观众的眼中。

活动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