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长:张奕雯 指导老师:钱海琴
团队成员:美师3班:彭雨馨 潘佳琳 傅千语
导语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命力,一场以剪纸艺术为核心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于近期展开。队员们通过深度体验与市场调研,在触摸传统脉络的同时,也尝试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的活力与创意。
实践目的与意义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艺术,旨在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市场调研,深入理解剪纸技艺的文化底蕴与当代传承面临的现实挑战。核心目标在于探索如何以年轻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剪纸的兴趣,弥合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之间的鸿沟,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青年视角与可行思路。


实践过程
活动于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及剪纸教室分阶段展开。队员们首先走进非遗展示中心,近距离观赏精美绝伦的剪纸藏品,聆听传承故事,系统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演变、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带着对传统的认知与思考,团队随即转入实践创作环节。在教室中,成员们执剪创作,并非简单复刻传统纹样,而是大胆尝试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和年轻人喜爱的主题,赋予剪纸新颖的时代面孔。



精彩瞬间与动人细节
指尖的传承:在教室创作环节,成员们凝神静气,指尖翻飞,刻刀与红纸共舞。每一次精准的下刀,每一次碎纸的剥离,不仅是对技艺的磨练,更是与古老匠心的无声对话。成员潘佳琳形容此过程“指尖翻飞间慢慢回忆起课上讲的技巧”,传统在手中悄然复苏。

眼界的震撼:上城区非遗展示中心的展览成为实践的高潮。面对从古朴传统到大胆创新的剪纸精品,成员们深受震撼。傅千语感叹展览“让我开阔眼界,感受到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时代创新”,潘佳琳则被其“生命力”所折服。传承人坚守的故事更如明灯,照亮了非遗传承之路的价值与意义。


实践收获与成员心声
本次实践是一次文化认同与责任意识的深度唤醒。成员们不仅提升了剪纸技艺,锻炼了耐心与细致,更在亲历中深化了对非遗保护复杂性、必要性的理解。
傅千语:“制作环节磨练了我的耐心与细致,实践则让我直面市场,理解了非遗传承与推广的现实挑战。这次实践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更让我认识到作为青年一代,守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我将继续关注并支持非遗保护,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潘佳琳:“到上城区非遗展示中心看展览,那些新旧作品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剪纸能这么有生命力。这一路下来,我不光练出了细心和耐心,更对传统文化多了份敬畏。作为年轻人,好像真的该为这些老手艺做点什么。以后我肯定会多关注非遗,尽点力让它们传得更远。”
彭雨馨:“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手艺的延续,更需要让大众真正走进它。这次实践让我明白,守护传统,既要耐住寂寞,也要主动走出深闺。”
成员们一致认识到,非遗的活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让剪纸等传统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需要持续创新表达方式,更需要搭建桥梁,让公众能便捷地接触、理解并爱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青年一代,正以其独特的创意、敏锐的洞察力与积极的行动力,成为非遗薪火相传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他们承诺将持续关注并支持非遗保护,为增强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贡献青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