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青年学子学青年习近平】艺魂系国 | 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者:艺术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25-10-17   点击: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心怀家国的青年心中。从梁家河的知青岁月到中南海的日日夜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富强扛在肩头,用行动诠释着爱国为民的深厚情怀。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年一代正逢其时,也重任在肩。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的家国情怀,我们发出这封来自“家”的征集令,收到了许多2025级新生的热烈回应。如今,这份属于你们的青春答卷,正如期展开。

同学们用笔尖传递感悟,以行动书写担当,深刻诠释了青年习近平爱国为民情怀在新时代的回响。每一篇作品,都是初入大学的你们对家国信念最真挚的告白。

我们将部分动人篇章与精彩片段汇集于此,与你共同见证:艺术“星”生的家国情怀,正生根发芽。

25艺科1班黄佑唯

海风寄来旧时信

邀君共赴海岛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家乡,我们说不清爱她的理由,却忍不住为她频频回首。

我的家乡是一个海岛,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海。舟山,因为众多渔港被熟知。群岛与海相依,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在我眼里,她不仅仅是一个渔港。

风味海岛,离不开咸涩海风的洗礼。沙滩是小时候最向往的地方。当潮水退尽,便是捕捉蟹虾鱼类,捡拾贝壳海螺的最佳时机。有人把赶海叫作“赶小海”,因为这些,往往是赤脚拎着水桶的妇女孩童。但上了规模的打鱼人负责扛起家庭的重任,他们日复一日的赶潮,捧着丰腴的渔获的身影,构成了我童年别具一格的滩涂风景画。

即便我的外公外婆不是渔民,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态度亦如此,每个农民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表,亦如渔民牢记在心中的潮涨潮落时间表。外婆常说:“人活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只要脚踏实地,肯吃苦耐劳就足够了。”回看来时路,字字句句犹如根须,深植心中。

海风诉说着对海岛人民的褒奖,我也由此看到求真务实,方能善作善成的美德,感悟到人们世代坚守的责任与使命。

吾心安处,永远是海风阵阵,托举了我的童年,塑造了我的价值观的海岛舟山。

25艺科3班金典

家里的“三不教”

我家从没人正儿八经讲过“家风”,却有三件“不用教就该会”的事,藏在日常里。

第一件是“不打断人说话”。小时候抢着接爷爷的话头,他不恼,只把手里的茶杯往我面前挪挪:“你先尝尝这口茶,等它凉透了再喝,就像听人把话说完再开口。”后来不管是听奶奶讲老故事,还是听同学分享心事,我都记得先把话听完——不是礼貌,是知道每个人的话里,都藏着该被接住的心意。

第二件是“不拿别人的难处当笑话”。邻居家孩子高考失利,我嘴快说了句“平时看着挺厉害”,妈妈悄悄捏了捏我的手。晚上她给邻居送排骨汤,回来跟我说:“谁都有站不稳的时候,别站在岸上笑,要递根绳子。”后来遇到同事出错、朋友受挫,我先想“我能帮点什么”,而不是急着评价。

第三件是“不把日子过得慌慌张张”。爸爸总在周末午后磨咖啡,慢悠悠洗豆子、煮滤纸,说“再忙,也得有口热乎的、走心的”。哪怕我考试前熬夜复习,妈妈也会留盏灯、温碗粥,提醒我“饭要吃好,觉要睡够,事才做得好”。慢慢明白,从容不是慢,是再急的事,也守着对自己、对生活的那份认真。

这三件事,没写在纸上,却比家训更实在——它教我们怎么待人,怎么待己,怎么把日子过得暖而稳。

25艺科2班朱誉恒


“假如我是一缕阳光,我愿照耀家园”家往往是人们温暖的港湾,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是自己心灵的田野。

老家的田园里郁郁葱葱,那是被滋润的故土。秧苗是大地的子嗣,更是农民劳动的结晶。家不仅仅是一颗颗零零散散的碎星,还是一张紧密交织的网,联系着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乡村中的每户家庭供养了城市里的每个小家,而城市里的小家又滋养了乡村的每户家庭。这就是家的力量,让社会繁荣,让国家复兴。

泥泞的土路被整齐的沥青路面覆盖,老旧的乡村随着田野边小楼的崛起而渐渐消失。宁静的乡村总会迎来变革的一天,我们又该以什么面对改变?这是个问题。

总会有解决的方法,但这不能只靠小家,更要靠“大家”。

国家也就成为家的后盾和港湾。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党和国家在用自己的力量哺育着人民,就像父母养育着子女。

这是远远不够的,子女也总会成长,也需承担自己的责任。是职责中的一份努力,是无意间的一丝善意,是闲暇时的一份贡献。家人就是这样,在相互搀扶中互相成长。

家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父母对子女如此,子女对父母亦然。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无私被符号和财富所冲淡。校园里的学生是被家族托起的新星,社会中的人才是被教育顶起的新秀,国际的翘楚是被国家考验的新锐。我们是被“家”所眷顾的未来。家是我们的动力,也是我们的目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25音乐3班邵茹尹

罐中的望海茶

家的山海韵味

外婆家那陈旧木柜上,静静立着个印着“宁海望海茶”的铁皮罐。它历经岁月摩挲,罐身的漆掉了不少,却承载着我对家乡最深切的眷恋。

每至清明前夕,外婆总会轻轻唤醒我,眼眸里满是期待:“走,咱去采望海茶,这明前茶,可金贵着呢!”我们一同穿梭于云雾缭绕的山间,漫山茶树郁郁葱葱,嫩绿的茶芽在晨光中闪烁,仿若点点碎金。外婆耐心教我采摘的技巧:“记住,只取一芽一叶,手法要轻,莫伤了这娇贵的芽尖。”起初,我笨手笨脚,不是误摘了老叶,就是不小心捏碎了芽头,外婆却从不责备,只是笑着帮我纠正:“不着急,制茶如做人,得脚踏实地、稳稳当当。”

忙碌一天后,傍晚时分,外婆便会将新采的茶叶倒入竹匾中摊晾,随后放入炽热的铁锅翻炒。灶膛里的柴火噼里啪啦,跳跃的火苗映照着外婆满是皱纹却又无比慈祥的脸庞。她熟练地翻炒着茶叶,那有节奏的动作,宛如在谱写一曲劳动的赞歌。不多时,满屋子都弥漫着望海茶那清新淡雅的香气。

后来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外婆总会在每次寄来的包裹里,细心地放上一小包新炒制的望海茶。去年暑假,我回到家中,惊喜地发现那个旧铁皮罐旁,多了一个崭新的罐子。外婆笑着说:“你在城里,买茶叶多费钱,往后我多炒些,给你寄过去。”

如今,每当我打开茶罐,那馥郁的茶香瞬间弥漫开来,裹挟着外婆无尽的牵挂与疼爱。我渐渐明白,这小小的茶罐里,装的不只是茶叶,更是家乡的山海韵味,是外婆言传身教的质朴家风 ,平淡之中蕴藏着生活的真谛。

25音乐2班夏子平

勤砺匠心,明德传世

家风的传承,镌刻于生命的轨迹之中。祖父是八级钳工,毕生与精密钢铁对话;父亲坚守讲台三十载,以教化育魂。他们以迥异的职业语言,共同诠释了“勤砺匠心,明德传世”的深意。

祖父将“勤”书写为一种沉默的哲学。他那双布满油污与岁月沟壑的双手,以及那些光可鉴人的工具,是我童年最深刻的图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朴素箴言背后,是一个时代产业工人苦行的自律。他将冰冷金属淬炼出温度,让我领悟:一切创造始于手上的茧与心中的尺。

父亲则以温润的“德”接续了精神谱系。深夜灯下伏案的身影,是我理解“传道授业”的最初启蒙。他未尝微言大义,却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言行昭示: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成就自我,更在于成为他人生命的烛照。

如今我负笈远行,这两种精神气质宛若生命中的双轨。一轨沉潜务实,赋予我求真溯源的匠人意志;另一轨弘毅致远,塑造我厚德载物的师者情怀。它们共同构筑起我的精神架构,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守护本心。

此即我家风之馈赠——非物质遗产,更是两代人用生命熔铸的精神火炬。它无声,却如双灯永耀,照亮每一个前行的黎明。


亲爱的青年学子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深厚的爱国为民情怀,他脚踏黄土地,心系百姓情,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让我们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践行报国之行。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