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雷锋同志学习”,这是毛泽东主席发出的伟大号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寻雷锋足迹,传承他那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雷锋,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他一心忠于共产主义事业,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在平凡中铸就伟大,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倾尽全力。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助力艺院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艺术学院团委精心策划并开展了“艺心向暖,锋行校园”系列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通过“艺海寻光”“艺术凝情”“艺心筑善”三大特色志愿服务板块,组织引导艺院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充分彰显了艺术学院的独特魅力和学子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艺海寻光·学习雷锋精神”
在品院中庭,同学们对雷锋同志的语录和事迹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将感悟写在便签上,贴在雷锋主题kt板上。便签纸上承载着同学们对雷锋精神的深刻理解。大家围在kt板前交流分享,现场气氛热烈,雷锋精神在思想的碰撞中更加深入人心。




二、“艺术凝情·勾勒雷锋风采”
同时,“艺术凝情”征集活动成果丰硕。同学们积极响应,用征文、摄影、绘画等多种形式讲述身边的雷锋故事。这些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出雷锋精神于细微处的伟大。既展现了扶危济困、关爱他人的平凡善举,又让雷锋精神透过作品,真切地融入大家的生活,激励更多人在日常践行这一伟大精神。这些作品生动体现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内涵,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雷锋精神就在身边。
作品赏析
22美术2班 李嘉怡
三月的风裹挟着紫荆花的清香,我总会在放学路上遇见那个老人。他坐在巷口的石阶上,怀里抱着褪了色的二胡,琴盒里零星散落着几枚硬币。老式中山装的领口磨出毛边,却总熨烫得笔挺,像棵倔强的老松守着巷口的春天。
那天暴雨来得突然,我抱着书包躲进琴盒旁的屋檐。老人摘下毡帽扣在我头上,冰凉的雨水顺着他的白发往下淌。“丫头,听个《良宵》吧。”二胡声起,雨幕里忽然游来几尾红鲤鱼,在空荡荡的街面荡起粼粼的波。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在弦上跳跃,仿佛雨水都成了伴奏的鼓点。
后来我才知道,老人是音乐学院的退休教授。巷口卖艺不为糊口,倒像是守着什么约定。直到某个清晨,琴盒里多出张泛黄的合影——年轻的他站在雷锋同志身边,两人共执一把二胡,背后的黑板写着“音乐服务人民”。
“那天在抚顺慰问演出,雷同志说艺术要像春风化雨。”老人摩挲着照片,浑浊的眼睛泛起清亮的光。六十年前那个三月,雷锋帮他扛着乐器箱走遍矿区;六十年后的春天,他守着琴声等待迷路的人。
现在我也常蹲在石阶旁,看老人教流浪儿童认简谱。有个叫豆芽的孩子总把馒头掰成两半,大的那半偷偷塞进琴盒。那天他仰着脏兮兮的小脸问我:“姐姐,雷爷爷的琴声是不是永远不会停?”
紫荆花又落了满巷,琴盒里依然只有零星硬币。但总有人放下热腾腾的包子,有人悄悄塞进止咳糖浆,有快递员停下三轮车听完整支《二月里来》。春寒料峭的清晨,我发现石阶上摆着副毛线手套,针脚歪歪扭扭,却织满了向阳花的图案。
昨夜路过巷口,月光把老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正给新来的环卫工调弦,琴杆上映着两代人的掌纹。突然想起雷锋日记里的那句话:“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六十载春秋掠过琴弦,原来春风从未离开过这条开满紫荆花的小巷。
23艺科3班 王译婧
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雷锋,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不朽丰碑。他以短暂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其精神跨越时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艺术,作为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成为了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勾勒出雷锋那温暖而坚定的风采。
绘画艺术以斑斓色彩和灵动线条,定格了雷锋的鲜活形象与动人瞬间。画家们怀着崇敬之心,用画笔在画布上精心描绘。有的画作展现雷锋在火车上忙碌的身影,他帮乘客提行李、倒水,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眼神中满是热忱与专注,那质朴的神态仿佛穿越画面,传递出无私奉献的力量;有的则刻画雷锋在简陋书桌前认真学习的模样,昏黄灯光洒在他坚毅的面庞上,映射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些画作不仅是对雷锋外貌的呈现,更是对其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让观者能直观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光辉,激励着人们在生活中践行善良与担当。
雕塑艺术赋予雷锋精神以永恒的质感。一尊尊矗立在广场、校园、纪念馆的雷锋雕塑,或身姿挺拔、英姿飒爽,或亲切和蔼、乐于助人。雕塑家通过对材质的巧妙雕琢,从每一处线条、每一个弧度中,展现出雷锋的青春活力与高尚品质。当人们驻足于雕塑前,仿佛能与雷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他那如春风般温暖的精神力量,进而在心底种下传承雷锋精神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文学艺术则以细腻笔触和真挚情感,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内涵。作家们通过撰写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雷锋的成长历程、内心世界和他所做出的点滴善举。在字里行间,读者能够深切体会到雷锋对人民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忱。这些文学作品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灵,让雷锋精神在阅读与思考中得以延续和升华,激励着人们在平凡生活中追求不凡的人生价值。
艺术,让雷锋精神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历史的长河中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以独特的魅力,激发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美好,引导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艺术的凝情勾勒下,雷锋的风采永不褪色,雷锋精神永放光芒,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善、美,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23艺科3班余明哲
敦煌藏经洞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供养人衣袂间的朱砂依然鲜活如血。在莫高窟斑驳的墙垣间,我忽然懂得艺术最深的纹路里,永远镌刻着民族精神的基因。当春风拂过雷锋纪念馆的檐角,那些陈列柜中的旧物便化作水墨长卷,在时光深处勾勒出永恒的精神图腾。
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庄严狞厉,却总在鼎足处铸着麦穗与云雷。就像雷锋日记本里密密麻麻的小楷,既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为人民服务”的铿锵,也藏着给伤病员掖被角的温柔。这种刚柔并济的美学,恰似故宫红墙映着玉兰初绽,在矛盾中生长出超越时空的力量。
翻开宋代《营造法式》,墨线勾勒的斗拱飞檐间跃动着匠人指纹。那些没有署名的建造者,与今日实验室里记录数据的笔迹、田间地头丈量土地的脚步重叠成同一道剪影。当我在国家博物馆看见雷锋穿过的军装,玻璃展柜折射出的分明是《清明上河图》里挑夫扁担的弧度,是都江堰石埂间奔涌的浪花。
苏州园林的漏窗将月光剪成诗行,雷锋精神的传承亦如这般光影游戏。它可以是抗疫时防护服上的卡通画,是扶贫干部手绘的民情地图,是支教老师教孩子折的纸飞机。这些充满体温的创造,让精神丰碑不再是冰冷的汉白玉,而化作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春草。
落下今春第一场雨,檐角奏响《雨霖铃》的韵律。我看见快递小哥的雨衣拂过海棠花枝,图书馆的暖光吻亮雨帘,忽然明白:我们都是时光的织锦人,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编织同一种温暖,让雷锋精神化作文明长河里永恒的经纬。暮色中的岳阳楼枕着洞庭波涛,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呐喊仍在梁柱间回响。站在新时代的门槛远眺,那些在实验室、在边防线、在社区网格里续写雷锋日记的身影,正以生命为笔,以岁月为砚,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宣纸上,皴擦点染出新的《千里江山图》。这卷永远未完成的精神图谱,终将在代代相传的描摹中,成为民族血脉里最璀璨的星辰。

24艺科6班 朱嘉雯
作品简介:照片里,环卫工人穿着工作服,手里拿着清扫工具,默默守护着城市的整洁。这不就是雷锋精神吗?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们无私奉献,用行动诠释着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虽然工作看似普通,但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真正体现了不平凡的力量。虽然我们现在还在学习阶段,但未来也会在各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24音乐4班 段茹忆
作品简介:做志愿的我。
三、“艺心筑善·践行雷锋信念”
“点滴的付出,持之以恒就能聚微光成暖阳”。“艺心筑善”志愿服务活动里,志愿者们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在品院,他们认真打扫卫生,擦拭桌椅、清扫地面,让学习环境焕然一新;在电瓶车棚,他们将车辆摆放得整整齐齐,方便师生出行;在弘文馆,整理杂乱的图书。此外,志愿者们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一个个温暖的小举动,传递着关爱与力量,让校园充满了温情。
学习雷锋好榜样






此次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付出。通过活动,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志愿服务意识得到显著提升,大家在奉献中收获成长,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未来,艺术学院将继续弘扬雷锋精神,开展更多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校园里代代相传,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